生理心理的快速發(fā)展,讓青少年的心理沖突格外激烈。而作為心理善未完成成熟地青少年,他們并沒有具備有效的方法去處理自己的這種心理沖突,因此他們的情緒會格外地不受控制。將情緒ABC療法運用于青少年教育,讓他們學會一種固定且健康的處理情緒的方法,從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,理性分析自己的情緒。 情緒ABC療法的基本步驟第一先以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滲發(fā)性事件A第二,詢問對方對這一事件的感覺和對A的反應,即找出C第三,詢問對方為什么會體驗到恐懼、憤怒等情況,即由不恰當?shù)那榫w及行為反應著手,找出其潛在的看法、信念第四,分清患者對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,哪些不合理,將不合理的信念作為B列出來。而在此過程中,要采用各個擊破的原則,一個個去找,不能指望一錘定音,一了百了。其次,辯論中積極的提問能促使患者主動思維。在合理情緒療法中,所應用的辯論的方法和蘇格拉底式的辯論同出一轍。 案例1的小杰因補課的事情與媽媽吵架首先,1的小杰在上高一后,進入重點高中的重點班,壓力十分大,學習比較吃力,他十分努力,但成績還是進步不大。小杰的媽媽看在眼里,心里十分焦急,便勸小杰去參加補習班,在老師的幫助下,或許能夠提高成績。小杰一聽媽媽的建議,便當場發(fā)怒,聲稱自己絕對不會去補習的。媽媽覺得難以理解,認為小杰簡直無理取鬧,并強硬要求他明天就去報補習班。小杰十分生氣,兩人觀點不一,吵得不可開交。此案例中,為了解決小杰與媽媽的矛盾,小杰的爸爸便要擔任和事佬的角色。首先,最重要是安撫小杰的情緒,然后與小杰分析這一情緒的起因以及其不合理觀念。滲發(fā)性事件便是媽媽要求小杰去報考補習班以提高成績。小杰對于這件事情的感覺與反應,即C,便是憤怒。而小杰為什么會憤怒呢?其實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去參加補習班便是承認自己能力不夠,無法*應付學習,這傷害了小杰的自尊心。對于媽媽的強硬,小杰更是傷心,他認為媽媽也不相信他,也認為他能力不足,必須參加補習班。對于小杰這一非理性信念,小杰爸爸了解后,便可很好地對癥下藥,幫助小杰認識到其實參加補習班只是小杰提高學習成績的手段,并不是貶低其學習能力的行為。